黑臭水体修复存在哪些难题?在现代化环境下,生活生产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不仅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小影响,潜在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对黑臭水体污染的治理是我国当下较为重视的工作,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具体来说,水体发生黑臭的主因有如下几方面: 1、外源有机物和氨氮消耗水中氧气。水体一旦超量受纳外源性有机物以及一些动植物的腐殖质,如居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污染物等,水中的溶解氧就会被快速消耗。当溶解氧下降到一个过低水平时,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胺、氨和其他带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臭味。同时,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中产生的甲烷、氮气、硫化氢等难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携带污泥进入水相,使水体发黑。 2、内源底泥中释放污染。当水体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积月累,通过沉降作用或随颗粒物吸附作用进入到水体底泥中。在酸性、还原条件下,污染物和氨氮从底泥中释放,厌氧发酵产生的甲烷及氮气导致底泥上浮也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在一些污染水体中,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与外源污染的总量相当。此外,由于城市河道中有大量营养物质,导致河道中藻类过量繁殖。这些藻类在生长初期给水体补充氧气,在死亡后分解矿化形成耗氧有机物和氨氮,导致季节性水体黑臭现象并产生极其强烈的腥臭味道。
黑臭水体修复
3、不流动和水温升高的影响。丧失生态功能的水体,往往流动性降低或完全消失,直接导致水体复氧能力衰退,局部水域或水层亏氧问题严重,形成适宜蓝绿藻快速繁殖的水动力条件,增加水华暴发风险,引发水体水质恶化。此外,水温的升高将加快水体中的微生物和藻类残体分解有机物及氨氮速度,加速溶解氧消耗,加剧水体黑臭。 黑臭水体修复存在哪些难题? 1、生态系统欠完善 清之源环保分析部分黑臭水体可知,河道内本有的不同水生物出现绝迹状况,无法构成完整的生物群落,最终水体的生态系统整体呈现崩溃状况,水体的透明度偏低且较为浑浊,其流动性相对欠佳,自净能力基本丧失,无法对入河的污染物进行消纳,为此水体的黑臭问题便一直无法解决。 2、污染源头相对复杂 以城区河道为例,部分城区河道有着雨污混接、河道底泥长期不清理等问题,其中的截污纳管设置不够到位,最终便会引发排污问题,带来水体污染。此外,对部分郊区及城中村而言,其污染源头更为复杂,例如当郊区进行畜禽养殖时,部分养殖户未对养殖污染物如粪便等等进行规范处理,将其直接排放至水体河道中,也会导致黑臭水体的出现。
黑臭水体修复工程
3、生活生产污水直排 部分地区内的厂矿、生活废水会直接向河流水体进行污水排放,导致水体所受的污染负荷一直较高。在长期排放下水体内积累了多年的污染物,河道底泥中富含了十分充分的营养元素,让水体黑臭的问题更为严重。 黑臭水体的出现是自然环境出现严重污染的外在表现,要解决黑臭水体的污染问题,可选的治理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生物生态修复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等等,我们要参考水体的污染状况及条件选择适宜的治理方式,在保障治理效果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 文章来源:清之源环保
|